您好,欢迎访问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
【巴文化研究专项课题成果】l贺宗飞 丁广梅l賨人的生产技艺在达州及周边地区的传承情况研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賨人的生产技艺在达州及周边地区的传承情况研究





贺宗飞  丁广梅

      摘要:賨人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支,创造了当时领先于世的物质文明。苎麻种植、賨布织造、清酒酿造等技艺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清酒在历史上的地位堪比黄龙;賨布更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全国广泛传播,并行销世界;苎麻至今仍是达州的重要产业。独具特色的生产技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賨人的生活习性及民族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考察现实情况,从苎麻种植、賨布织造、清酒酿造三个方面对賨人的生产技艺及其传承进行研究,以期对賨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字:賨人;达州;生产技艺

      渠江流域是賨人生活的核心区域。賨人主要生活在嘉陵江以东、夔门以西、秦岭以南的广大四川、重庆地区,但渠江流域是賨人生活的核心区域。《华阳国志·巴志》:“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表明宕渠(治今达州渠县)是賨国的政治中心。秦灭巴后,公元前314年设宕渠道,其主要管辖范围均在渠江流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点。达州的宣汉罗家坝、渠县城坝是迄今发现的两处最大的賨人文化遗址,且达州的城坝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賨国之賨城,是川东地区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賨城遗址,遗址兴盛延续达800余年,是该阶段川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賨人居住的核心区域。古賨民在这个地方生产、繁衍,创造并流传下来独特的民俗生产技艺。


图片

1.賨人种植苎麻及传承

图片

1.1賨人最早开始种植苎麻

      苎麻,也称苧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任乃强先生在《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一文中说到:“人工培育成为织维作物之苧,则是二千年前长江流域农民的创造。其最先育成者为巴区之賨人。”“苧麻为巴地长江河谷賨民最先培育成功之野生植物。”“甚早已种于长江流域宅畔废地土坎间”“巴地农民最先育成织维作物,绩以为麻。巴河谷不种大麻,专恃此麻,称为苧麻。”

      苎麻因其根部能食用而开始种植。从任乃强先生的记载来看,賨人最初是因其根可以食用而开始种植苎麻。古代食物十分匮乏,人们总是在尝试各种能够填饱肚子的植物。苎麻的块根多且硕大,可以贮存养分,且易于保存,一年四季均可以直接取自土壤食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段饥荒岁月,当时苎麻根也成为人们饥饿难耐时重要的采挖对象。直到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学生打猪草、割牛草时,也偶尔挖出块根当零食吃。

      苎麻因其纤维特性优良而扩大种植。苎麻的块根虽能食用,但产量低、营养不高,且随着物资的不断丰富,可替代且比其更优的食物越来越多,人们对苎麻作为食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反而发现了苎麻纤维的诸多优点。苎麻纤维强度极高、耐湿、透气性甚佳,制成的产品透气清爽、柔软舒适、耐湿强韧且易漂白,具有耐洗、耐晒、防腐、抑菌等特点。由于这种优越性,苎麻纤维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制作绳索、麻布等,后文讲到的賨布就是用苎麻织成的。

 1.2苎麻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苎麻“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麻质衣服是古代賨人的日常衣着之一。此外,苎麻还能制作麻绳、麻袋、渔网、地毯,可以入药治病,可以造纸、造火药,可以用作牲畜饲料,种子可以榨油食用或制作肥皂,苎麻甚至可以用作水土保持。如此高的价值,仅靠野生苎麻资源当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勤劳的賨人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开始种植苎麻并不断研究苎麻的其他功能。

      苎麻韧性强,在没有发明化学纤维前,川东北历史上广泛使用的麻绳就是苎麻制成。华蓥山历史上产铁和煤。《后汉书》宕渠县条就载“有铁”,《华阳国志》宕渠县条也载“有铁官”。其后多本史书和地方志记载了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铁矿开采情况。特别华蓥山是北周、隋、唐、宋几个朝代蓬、阆、果、遂诸州铁器资源的主要来源。从明朝开始直到二十年前,达州及川东平行岭谷地区一直在大量采煤。大量铁和煤,要从井下拖出来,运出深山,甚至运到远方,苎麻绳发挥了重要作用。

1.3苎麻仍是达州及周边部分地区的重要产业

      在古賨人主要居住过的达州、广安等地,苎麻一直普遍种植,且在相当长时期作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民国版《续修大竹县志》云:“县属土,皆宜麻,为出产大宗。”

      达州盛产苎麻。达州有种植苎麻的传统,素有“世界苎麻产于中国,中国苎麻在川湘,川湘优势在四川,四川苎麻在达州”之说。时至今日,达州仍是中国三大苎麻产区之一,其苎麻历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在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占全省的 95%以上。据2019年农业经济期刊载,达州市苎麻实际保有面积约为1.33万公顷,成为推动达州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升优势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骨干经济产业。“达州苎麻”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在达州市及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竹乃苎麻之乡。达州的苎麻90%以上产自大竹县。大竹县从商周时期开始种植苎麻,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至今仍有盛产一二百年未衰的麻园,历来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优质苎麻原麻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因其苎麻品质优、产量高、种植面积广,大竹县先后被授予“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中国苎麻之乡”“第一批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全县 31 个乡镇(街道)均种植苎麻,可谓是代代种麻、家家种麻,据《封面新闻》2020年10月24日一篇《四川大竹苎麻产业提档升级》的新闻报道,截止2020年,大竹县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仍占全国60%以上,全县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苎麻成为部分农户脱贫奔康和发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图片


图为达州企业在对苎麻进行加工

图片
图片

2.賨人织造賨布及传承

图片

 2.1賨布最早由賨人用苎麻制成

      賨布是秦汉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賨人作为赋税交纳的麻布。《说文》解释“賨,南蛮赋也”,即本意与南方蛮夷缴纳贡赋有关。《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桑、蚕、麻、苎……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这里的苎即苎麻,黄润即苎麻制成的上等布。任乃强认为:“賨人无大麻所织之布,但有苎麻所织之布,是为‘賨布’。賨布质麤,而洁白柔韧,耐水湿,汗渍不败,宜为夏衣。”因而以苎麻为原料织布,最早发明者当为賨人。因其生产于蜀地,故又称蜀布或蜀賨布。他还在《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中说:“自张骞言蜀布,至光武徽越布,约百七八十年。越布之驰名,远后于蜀布可知,汉武时苎布之为商品,固当只蜀地有之。”

2.2賨布生产技艺在川东北发扬光大

      賨布的生产技艺在賨人集中生活的宕渠一直传承着。清乾隆《邻水县志·物产志》载:“汉时的‘布’,到唐宋年间称‘夏布’,元、明、清代称‘麻布’,其精品作为‘纳贡’外,其余多用于民间服饰,即男女同式的斑斓色短衣短裙。”从种麻、织麻布到制衣的发展过程看,今日的“麻布”是往日“賨布”的继承和发展。

麻布是川东北一带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用老式织布机生产的一种土布。清末至民国时期称印花的为“土花”,没有印花的为粗麻布,多用于被面或小儿摇窝脚被和盖衾之面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賨布多被用来做衣裤、布鞋、蚊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及人们对服饰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提高,苎麻面料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苎麻面料的服饰。

      达州賨布生产历史悠久。达州是賨人居住的核心区域,这里一直保持着织造賨布的传统,民国版《大竹县志·物产志》:“麻布宜夏,一称夏布,大别之有粗细两种,粗布出附郭,地方及石河场均设有行。就中又细分为二:一曰蚊帐布,每匹计三百余缕,长四丈,宽八寸,漂白、染蓝、印花均由女工缝织。蚊帐围大小不一,自十九幅以至二十三四幅一床,每幅约值洋一角,岁产八万余床。率由布贩运销沙市、宜昌、汉中、遵义、云南及本省邻近各县。惟沙市、涪陵最伙,略占产额之半。一曰口袋布,每匹计二百余缕,长二丈六七尺,宽七寸,约値洋三角。几仙、万县、涪陵为其大销场。其他邻封县属及汉、黔、陕亦常营销,概以本色供制囊袋之用,岁额几与蚊帐布相捋。细布出南路清水舗及山前下段,仍可析分为二:一曰中布,每匹约五六百缕,长四丈八,宽一尺二三寸,约值洋一元四五角,岁产五万数千匹。一曰宽布,每匹约七八百缕至一千二三百缕不等,长五丈二,亦有四丈八者,宽一尺四五寸,约值洋二元乃至三元以上,产额约得中布十分之一。有奇细布,色均尚漂白,销场以汉口为最,西安次之,沙市、宜昌、上海、汉中又次之。此外川东北各县属亦有销者。麻线用本县苧麻纺织,成线色多漂白,亦有染各色者,质粗细不等,极细者几同丝线,用路最广,乡俗女儿添箱率用数十百斤,以之赠遗远方,多珍贵之。”这段详细记载了大竹县人民制麻的过程以及麻布的种类、价值、产销情况等,说明大竹县不仅有制麻的历史,而且其品类丰富、质量上乘,远销全国,深受喜爱。

      广安賨布品质优良。广安也是古賨人聚居区,历史上曾建置賨城县。直至清末,一直有生产賨布的历史。《广安州新志·土产志》载:“賨布,汉以输赋,扬雄赋曰:‘黄润比筒’,左思赋:‘筒中黄润,一端数金。’言賨布也。《寰宇记》:‘广安土产布。’今花桥人家以绩布为业,两题织以朱丝,曰红边布,匹四丈八尺,不染色,岁贩鬻邻、大,商贾络绎,实曰广安特产,盖古筒中之遗制,他邑所无。”“花桥场……州北百二十里,东北界渠县,西北界蓬州……地出筒中细布,最著名,盖古賨布之遗。”另据《广安州新志·货殖志》载,广安花桥镇家家户户织(賨)布,并行销大竹、邻水,成为远方宦商争携以馈亲友佳品。

      重庆十分重视賨布生产技艺的传承。賨布,其质地柔软、透气吸汗、舒适凉爽,适合制成夏衣,因而又称“夏布”。时至今日,賨布已经不仅作为服饰布料,而且成为一种文化标志。许多地方的賨布织造技艺或产品已经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如重庆市荣昌区十分重视夏布的传承及开发,早在2008年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荣昌利用夏布经久耐用、不褪色、纹理美、质地挺括、颜色古朴等特点开发夏布书画、夏布折扇,邀请书画师在夏布上创作书法和中国画等书画作品,提升折扇的观赏性、艺术性、收藏性。夏布书画、夏布折扇已经是馈赠、收藏、装饰的上乘佳品。荣昌区还重金打造“ 夏布创业基地” 和“ 中国夏布小镇”,建设了夏布博物馆、中国夏布书画研究院、荣昌夏布研发中心,集合夏布博览、研发、信息发布、展示展销和文化旅游于一体,致力于让游客体验各种依托夏布开发的文创产品、项目,大力宣传夏布文化、发展夏布产业。此外,优质夏布“黄润”也已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位于荣昌夏布小镇的“中国夏布博物馆”及其展示的夏布服饰


图片


图片

3.賨人酿造清酒及传承

图片

   3.1賨人善酿清酒

      《华阳国志》和《后汉书》都记载了秦国与賨人刻石盟要的故事。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此处之“龙”有人认为指“珑”,是大旱求雨时所用的刻有龙纹的玉,是一种珍贵的玉璧。“黄龙一双”兑换“清酒一钟”,说明清酒之珍贵堪比玉璧。

      《水经注》记载了賨人善酿酒的故事。《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巴乡村位于今云阳县,先秦时也是賨人生活的地域。

刻石盟要的故事和“巴乡清”的记载,说明战国时賨人已盛产清酒,酿酒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且酒的质量很高,声名远播,在秦国也享有美誉。《华阳国志·巴志》记述賨人住地物产和民风的诗云:“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肴,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肴旨酒,可以养母。”此诗描述了当时賨人聚居地区酿造清酒的情景,说明当时用谷物、高粱等酿清酒在当地已非常普遍,清酒伴以嘉肴,成为孝敬父母的最佳食品。

3.2达州及周边一直传承着清酒酿造技艺

      也许与地域的环境有关,也许清酒对人们的吸引力太强了,川东北居住的人群主体虽然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酿造清酒的传统却一直在当地传承着。《宋史》卷一八五食货下七载:“绍兴七年,以户部尚书章谊等言,行在置赡军酒库。四川制置使胡世将即成都、潼川、资、普、广安立清酒务,许民买扑,岁为钱四万八千余缗。”

      清酒属于发酵酒而不是白酒。賨人生活区的清酒,是以各种粮食为原料,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而产生的含酒精的饮料。其生产过程包括糖化、发酵、过滤、杀菌等。賨人的清酒后来在当地民间主要演变为两大类,一类是醪糟类酒,一类是咂酒。

      醪糟成为当今川东北部分地区重要产业。醪糟,源于普通清酒,后来人们发现用糯米酿制的清酒特别好吃,便在賨人生活的区域一直传承,现在生命力仍很旺盛。在达州及周边,直到城镇化形成趋势前,川东北基本上家家户户酿制醪糟,成为春节等节日的必备食品。人们春节拜年时,主人家招待客人的食品中,醪糟煮鸡蛋基本上是标配,作为待客的基本礼节。把醪糟发扬光大,并且作为产业来做的当数先秦及汉时賨人核心生活区的达州大竹。早在2011年,大竹县就获得了“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称号,东柳醪糟已载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竹县一张特有的城市名片。大竹县的醪糟生产规模全国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地标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内醪糟加工企业数十家,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0万吨,解决了数千人就业。醪糟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500强、醪糟国家标准的发起者和参与制定者。

咂酒在川东北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咂酒是用高粱、小麦或其他粮食加酵母酿制而成,盛装于土瓷酒坛中,待酒味出来后,加空心藤管或细小竹管插进饮用,味香醇厚。正如古人云:“万斛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亦低头,双手捧着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如此生动、具体、气势磅礴,是对咂酒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忠州刺史时,常饮此酒。他在《郡中春宴因赠宾客》中描述到“藤枝酒注樽”就是对咂酒的描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秦蜀人杂麻酒,用稻麦黍秫,药曲小婴封酿而成,以筒吸饮。”至今,先秦时賨人集中生活区的川东北一带还保留着生产咂酒的传统。賨国都渠县还有企业在生产呷酒(咂酒异名,当地人对咂酒的称谓,其它地方称咂酒),有的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婚丧嫁娶时,还用呷酒款待宾客。渠县宕府王呷酒获“四川名牌”产品、“四川老字号”“四川省群众喜爱商品”等称号;呷酒酿造技艺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上了《北纬30度中国行·远方的家》栏目。

营山县有酿造和饮用咂酒的传统。众所周知,宕渠是賨人的核心居住区,而历史上,宕渠县治所曾一度设在今营山县黄渡镇。梁太清元年(547),梁置景阳郡,郡治宕渠县,治今营山县黄渡镇景阳村人头山。西魏恭帝元年(554),宕渠县随景阳郡改隶渠州。据此营山县也曾是賨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这里留下了酿造呷酒的技艺及饮用砸酒的习俗。砸酒在营山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史工作者认为西汉时,木垭咂酒还曾作为贡品送皇帝饮用。从唐宋至今,民间饮料经过不断改进,逐步变成商品,成为宴席上独特高雅的饮料。营山咂酒的主要原料是糯性优质高粱,经过一系列精细的生产工艺,包括浸泡、蒸煮、摊凉、下曲、发酵和密封储存等过程,才最终制成。正宗的咂酒色泽晶莹剔透,酒精度适宜,口感甜美,不酸、不苦、不涩。它的营养物质非常易于人体吸收,因此深受喜爱,是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待客饮品之一。营山县的木垭镇有“咂酒之乡”的盛名,其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糯高粱,全镇高粱种植面积达7000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当地人升级改造砸酒生产技艺,不断研发砸酒产品。目前,木垭咂酒申请了“徐王”和“益颜”两个商标,年产量达两万件,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

      岳池县有酿造和饮用咂酒的传统。光绪版《岳池县志》记载了岳池县生产、饮用咂酒的历史:“俗用曲、米、高粱杂和酿酒,连糟置坛中,月余始熟。饮时以水满贮,用细竹通窍入坛底吸饮之,以杯量水,水缩复增,谓之咂酒。相传为郫筒之遗制云。近间用高粱和谷制酒,杂以醇醪酿置瓮中,年余始取,名曰‘窨酒’。味极甘美,有家藏至十余年者更佳,即名‘家酿’。但多饮亦不甚苦人,唯见风必醉。又有仿绍兴遗制,专用糯稻和曲酿置,名为‘苦老酒’。色香颇似,只味少逊耳,得陈年者亦佳。”

垫江县有酿造和饮用咂酒的传统。今垫江曾属于渠州管辖。据《太平寰宇记》渠州条载:“梁大同三年于此置鄰州及鄰山县……”又言:“唐武德元年……又分鄰水、垫江、鄰山、盐泉四县置邻州。”同处于賨人生活区的今重庆垫江,将咂酒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走规模化的路子,把颇具地方特色的咂酒打造成了特产品牌,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当地农产品就地加工、推动农民致富的重要生产方式。此外,垫江人还把咂酒的酿制、饮用等活动搬上了舞台,编成了歌曲,一曲“垫江永安梅咂酒”,仿佛带你穿越到了秦汉,感受到了巴渝舞的浓烈和竹枝歌的婉约。


图片

课题组负责人:贺宗飞  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  丁广梅  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行政科科长

参考文献:

[1]郦道元(北魏晚期):《水经注》。

[2]范晔等(南朝宋):《后汉书》。

[3]司马迁(西汉):《史记·西南夷列传》。

[4]甘家斌编修:《邻水县志》。

[5]大竹县编撰委员会:《大竹县志》

[6]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328页。

[7]崔忠刚等:《四川苎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产业经济2019 年第 2 期,第50页。


图片

—END—


微信公众号